中新网11月3日电 随着中国国内储蓄率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此,《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了多位金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中国储蓄率仍有可能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可能会放缓。如果国内消费市场得不到有效启动,国内金融市场又不能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则消费、投资与出口三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将存在下去,由高出口、高储蓄带来的内外不均衡问题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张碧琼则指出,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经济目前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可能扩大,如居民收入差异,而在某些方面也会缩小,如城乡差距和国际收支顺差。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认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两类,一是在横向上表现为低附加值产业和各类重复建设性项目吸纳和消耗了过多的经济资源,二是在纵向上表现为银行系统累积了大量的过剩流动性及国家的超额巨量外汇储备。
赵锡军还说,从消费品供求结构来看,处于转轨时期的市场还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某些产品供求紧张而另外一些产品则过剩,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一些购买力不得不推迟从而转为储蓄。金融与投资市场不发达使得居民与企业的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的富裕资金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进入生产领域,加上社会保障不完善,许多居民更倾向于将钱存在银行,而不是用于消费。最后,由于大量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外汇储备,导致大量的货币投放,致使流动性泛滥,而投资渠道不畅又使得庞大的流动性淤留在银行体系,进一步推高了储蓄率。
张碧琼指出,因为中国金融市场中融资渠道不畅,企业为保证运营的流动性需求,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而增加储蓄,同时投资机会减少,利润率下降,信用体系不健全,投资风险大,这些都会提高企业的储蓄心理。
王松奇说,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未完成,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举措使全社会大多数居民都成了具有高储蓄倾向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持有者,这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相对增速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