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九月二十二日电题:立足香港 在商言商——《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办报理念访谈
中新社记者 戴亚平
采访《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这一天,正逢他跨过罗湖桥,出任《香港商报》总编辑四周年。回顾四周年的风风雨雨,陈锡添自然是感慨良多,思绪万千。
《香港商报》在香港是一份老报,是香港为数不多的跨越半个世纪的资深本土报章;《香港商报》在香港又是一份新报,是香港唯一的由内地报纸参股又可以在内地部分地区自办发行的平面媒体。
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陈锡添在长沙感受到了华文传媒在各地的蓬勃发展,也深切体会到海外报人同行的不易与艰辛。在陈锡添看来,香港报人的环境同他们比同又不同,激烈的竞争和报格的选择是陈锡添走进香港后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陈锡添满怀踌躇而去,他想到了此行的两个可能结局:或立住脚跟,或铩羽而归。
尽管具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王牌学历,尽管在内地报业闯荡已有数十年光景,但跻身香港报业的他毕竟是一匹新马,他积数十年的办报理念毕竟与香江格格不入。
定位是报纸的主线,特色是报纸的灵魂。在陈锡添和同事们一番精心策划之后,商报作了全新的定位,整个办报理念最后凝聚为两句话八个字,一为“立足香港”,二为“在商言商”。如此定位既涵盖了商报在香港生存的条件,又在报业之林中独显特色。
在香港办报,有两个关节点永远不能回避,这也许是比在海外办报更费思量的难点之一。一为在真实传递中央政府声音的同时,是否只是报喜不报忧;一为在支持特区政府施政时,是否只肯定不批评。
积四载光阴,商报将如上难点的应对思路概括为四个字:“商”、“港”、“通”、“帮”。
“商”,“在商言商”。解析內地及港台地区的重要经济政策,评论现实生活中新出現的经济问题。
“港”,立足香港,为港人服务,体现香港文化,适应香港文化,尊重港人主流价值观,突出“港味”。
“通”,沟通兩地,促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高屋建瓴为香港和内地的合作鼓与呼,为兩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穿针引线,铺路搭桥。
“帮”,坚持正确导向,传达中央政府声音,坚持一国兩制、港人治港,支持特区政府重大施政措施。
現在,《香港商报》社评平均每周都有二至三篇被不同通讯社转发,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通讯社、台湾中央社等经常引用或转发商报社评;各大网站摘录的就更不计其数;还经常被香港无线电视、亚洲电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新城电台以及凤凰卫视等电子传媒摘要播出,摘用播出率达到七成以上。
自深圳报业集团接手《香港商报》以來,《香港商报》史无前例地连续三年分获香港最佳新闻奖兩個冠軍一个优异奖,这标志着《香港商報》的报道质量开始在传媒圈与受众圈中得到高度肯定。二00二年三月,在香港报业公会“二00一年香港最佳新闻奖”评比中,“珠三角長三角世紀大比拼系列”报道,夺得最佳经济新闻组报道组別的冠軍。此前,系列报道《台湾行腳》获得一九九九年度新闻特写组冠军,而二000年度经济新闻类优异奖,也花落《香港商报》。
在陈锡添眼中,新闻不仅在纸上,更在脚下。今年来,他率领部下北上东北,最先推出振兴东北国策系列报道;西进甘肃,揭示大西北投资环境与崭新面貌;穿梭南粤,向港人推介粤港合作的前景与机会。
陈锡添坦言,四年的实践和摸索已经给了我们经验、信心和方向。结合《香港商报》的实践,我们有这样的深切体会,那就是,关心民生,貼近民意,才能提高报纸公信力,才能从边缘走向主流。